今年5月,國家版權局印發《2015年全國新聞出版(版權)打擊侵權假冒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針對現階段版權領域的突出問題,將深入開展集中整治行動。 其中,以移動互聯網領域與網絡云存儲空間為代表的新型版權侵權整治工作,被多次提及。
盜版APP需技術手段治理
“把智能移動終端第三方應用程序(APP)等新型傳播方式納入監管范圍”“針對應用程序(APP)等移動互聯網領域版權保護提供技術解決方案,遏制新媒體侵權盜版行為”……工作要點中的這些內容,立場鮮明地將此次版權侵權打擊的重點指向火熱的APP市場。
對于移動互聯網時代應用程序的版權侵權問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教授熊琦表示,應用程序的侵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種情況是,應用程序本身就是對他人享有著作權之作品的數字化,例如將他人的文字作品或軟件作品制作成應用軟件向公眾提供。”
此類APP侵權,除了常見的盜版應用軟件外,另一較為典型的形式就是將他人享有著作權的小說制作成APP銷售。作家李承鵬、九把刀等人的文學作品,就曾在蘋果商店中以APP的形式出現,從而引發糾紛甚至訴訟。
“而第二種情況,就是應用程序幫助用戶搜索或直接鏈接到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上。”熊琦說。
某大型互聯網公司員工王洋(化名)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智能手機上的應用程序已經日漸成為用戶獲取影視和音樂作品的重要渠道,而很多應用程序開發者也摸到了這其中的門道,眾多提供盜版影音內容的侵權APP層出不窮。
在王洋提供給法治周末記者的材料中,詳細分析了此類APP的侵權情況:很多這樣的APP,都起著“影視大全”“XX影視”的名稱。從表面上看,都是聚合各方資源、之后跳轉至原網站播放鏈接的APP,但經過技術分析后可以發現,很多APP都存在著盜鏈甚至直接侵權的行為。
“以‘快看影視’這款APP為例,該軟件播放的全部節目,無論來源于哪個網站,都是跳過廣告直接播放,甚至還會繞過原網站設置的限時、限速技術措施,侵權行為十分惡劣。”王洋說。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