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陽河畔、古趙王城東邊,有這樣一個村莊,全村沒有耕地,群眾卻安居樂業。據介紹,這個村1996年就邁進了小康村的行列,1999年捧回省級文明村殊榮。如今,這個村變成馬莊社區。
“我們村里的男孩子連找媳婦都比別的村容易。”居民蔣孟嶺的一句話把大家逗笑了。馬莊社區成為人人羨慕、向往的社區,與社區帶頭人李書田的為民情懷分不開。
“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福”
6月5日,記者見到這個平和穩重的漢子,他中等身材,面容中透露出一絲疲憊。
1982年,李書田承包一輛汽車跑運輸,用汗水賺來人生的第一桶金。
可他一直有這樣的念頭:“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福”。1984年,李書田聯合十幾戶村民成立了馬莊汽車隊。經過發展,擁有150多部汽車的車隊成為當時全市屈指可數的大型運輸企業,他也走上帶領馬莊全村農民齊奔小康的致富之路。
后來,經他之手,先后在107國道旁興建了鵬利達汽車改裝廠、建龍鋼構廠、農機商城,建成趙都石油城等,越來越多的馬莊村民加入到這個致富大軍中。
“跑運輸整天在外,怎么才能讓全村群眾在本家本地有個活干,發展事業呢?”李書田意識到趙國的酒文化非常深厚,而且是馬莊村的文化優勢。“在家門口辦酒廠應該不錯。”于是,趙王酒業有限公司成立投產、運營發展,如今成為驅動全村經濟發展的“馬達”。
“只有干,才能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1991年,李書田進入馬莊村村委會,3年后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上任后,李書田日思夜想:怎么才能讓馬莊村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呢?只有一個字:“干!”
過去的馬莊村,路泥濘,電常斷,水難吃,洗澡難。這些具體問題解決不了,還當什么帶頭人?于是,修路成為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
8000多平方米路面得到硬化,群眾“行路難”的問題解決了;
低壓線路改造,群眾“用電難”的問題解決了;
更換水管,新買了無塔供水設備,群眾“吃水難”的問題解決了;
購置鍋爐,建起村民浴池,群眾“洗澡難”的問題解決了。
此外,村委會還墊資為70歲以上老年人購買社會養老保險,解決了老人的“養老難”問題。
現在,無論是村容村貌,還是經濟發展,馬莊社區都走在全區前列。“我每個月能拿1000多塊錢的養老金,村里也沒人鬧矛盾了。在書田的帶領下,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蔣孟嶺說。
“要多為下一代人、子子孫孫著想”
1998年夏天,村民冀軍家中失火,全部財產化為灰燼。為了幫助冀軍一家渡過難關,李書田及時給他送去1000元現金和一輛自行車,并鼓勵他們重新燃起生活希望,擺脫生活困境。
2002年,在“新世紀扶貧助學”活動中,李書田個人捐資10000元資助10名貧困學生,并給江蘇省徐州市10名貧困學生捐資10000余元。李書田被評為邯山區“十佳光彩之星”。
2006年,為了能讓30多年前走出馬莊鄉的知識青年歡聚一堂,李書田特別組織了“老知青”回鄉活動籌備會,為當年的知青戰友們提供機會,圓了他們的“思鄉”之情。至今,每年的“五一”勞動節,馬莊村都舉辦迎“趙王之歌”書法筆會;每年重陽節,李書田都要組織村里的干部給老年人、老紅軍送慰問品,并請知名藝術家為老年人進行專場演出。
近年來,為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降耗的號召,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李書田在村辦企業原有的生產基礎上進行廢物利用,建立了1200立方米的沼氣池,沼氣日產量達到1000立方米,主要用于馬莊社區及周邊居民生活用氣和企業生產經營用氣,不僅節約了能源,還有效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
“不僅要讓這一代人生活得更好,還要為下一代人、為子子孫孫著想,發展循環經濟,發展綠色產業,是我們正在考慮的事情。”李書田告訴記者,現在村里沒有了耕地,他們建起商廈、開辦企業,謀劃新項目,也是在為村民未來的好日子做打算。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