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5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大家都知道端午節的來由是什么嗎?不見得所以得人都知道,“傳說端午節是這樣來源的,“端”是“初”的意思,古人把“五”寫成“午”,“初五”也可以寫成端午。除此以為端午節還有很多其它的別名,例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女兒節、詩人節....等一些,如有的話大家一起可以參與討論。
大家說到端午節,都會想起詩人屈原,民間說法,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甚至我國有位專家還對此事進行考證,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意義》這兩篇文章當中指出端午節是一個叫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的祭日的節日,相比屈原更早,這說明了端午節是來祭奠屈原的傳說是不成立的。屈原的愛國情懷與感人詩詞早早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時至今日,每每談起端午節,自然而然的人們就想起了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位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確遭到貴族等人的強烈反對,被楚王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公元278前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亡。汨羅江因此而得名,至今還完整地保留端午節傳統過法。在09年,中國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于端午的傳統習俗中,不乏傳出各種與屈原相關的信息。屈原投江后,汨羅人在每年的五月五日都用“竹筒飯”“麥粉坨”投到汨羅江來祭祀屈原。傳說某年的五月初五當天,屈原托夢給一位老者稱道,你們所有的祭品都被江中魚蝦所食,你們可以用“粽葉裹飯,呈尖角,魚蝦誤視為菱角,用五色絲線纏之,可鎮蛟龍”。便有了后來的粽子,每年端午節,汨羅人都會向江中扔粽子,以祭屈原,相沿成為各地吃粽子的端午習俗。另一項汨羅獨有的習俗是插艾葉、掛菖蒲。傳說,有一年汨羅來了一位跛腳道人,沿門化緣,每到一家都送上一張寫有“端午門插艾,無悲無煩惱”的字條。端午這天,有的人信以為真就插了艾葉,有的人則不以為然。端午之后,此地發生了一場瘟疫,凡是門上插艾的人家都逃過一劫。事后,人們想起跛腳道人的開示,恍然大悟:那是屈原的化身來解救苦難的。因此,就有了“五月五日午,屈原騎艾虎,手持菖蒲劍,驅魔歸地府”之說,相沿成俗要說最熱鬧的是端午龍舟競渡,相傳,屈原五月初五投江之后,兩岸數百條漁船爭相打撈。此后每年,人們就用船只競渡的形式為屈原招魂,并逐漸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流傳至今。
為什么一說端午節,人們首先想到屈原,都說屈原是含冤而死,人們都非常欣賞屈原的詩詞,佩服屈原的愛國情懷,端午和屈原,乃是天作之合,與汨羅江畔的民族風情,不管是傳統節日還是偉人文化,都值得大家繼續傳承與發揚。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