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已經像“柴米油鹽”一樣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前,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4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我國人均快遞使用量為10.7件,年人均快遞支出149.5元。5年前,這兩個數字分別僅為1.7件與42.9元。
快遞使用量的大幅增長,使得2014年快遞業務輕松突破2000億元大關。去年全年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139.6億件,同比增長51.9%;快遞業務收入完成2045.4億元,同比增長41.9%。
2012年,國內快遞業通過20年的努力,把業務收入做到了1055億元。而從1055億跨越到2045.4億,僅用了短短兩年時間。
基于發展規模、服務質量等指標,國家郵政局首次對外發布了中國快遞發展指數。2014年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快遞大國。2014年快遞發展規模指數為510,比2013年提高168.3。2010年至2014年,發展規模指數年均增速50.3%,是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的6倍以上。
在快遞業務發展中,民營快遞企業已經成為中堅力量。去年國有快遞企業業務量完成18.7億件,實現業務收入300億元;民營快遞企業業務量完成119.5億件,實現業務收入1541億元;外資快遞企業業務量完成1.4億件,實現業務收入204.2億元。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和北京作為快遞業務量排名的前五名,業務量合計占到總量的69.4%,業務收入合計占總收入的70.7%。
與業務量一同增長的還有日均處理能力。2010年,國內快遞業最高日處理量為1000萬件,到2014年日處理能力最高峰1.02億件。
近年來,以順豐、圓通等為代表的快遞企業開始加大資本與技術的投入。目前,全行業擁有國內快遞專用貨機67架,各類汽車23萬輛。無論是自動化分揀技術,還是跟蹤定位以及互聯網技術,都在快遞業務中扮演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智能快件箱、無人機試驗等,也在彌補快遞業在“最后一公里”環節上的不足。
在國家郵政局看來,雖然近期內受國家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影響,快遞的增速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但是這個區間是可控的。而且,在“一帶一路”、“互聯網+”、跨境電商和農村電商等新政策和新服務的刺激下,仍有可能保持較快增長。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