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工作,問候家人朋友,分享美食美景......如今,微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根據騰訊公司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躍用戶數達5.49億。
相比之下,中國移動于2007年推出的即時通訊工具飛信,卻在一度輝煌之后,漸漸走向了沉寂。多種口徑的統計數據均顯示,飛信無論是活躍用戶數還是營業收入,均處于下滑態勢。相似的產品,不同的命運。為何依托中國移動強大資源的飛信,會被后來者微信趕超?
用戶體驗決定成敗
飛信誕生的時候,還是2G網絡的時代。彼時的手機,功能遠不如今天的智能手機豐富,上網體驗差、資費高,更多人選擇的是短信的溝通方式。不過,雖然每條短信只有一毛錢,又有套餐等各項優惠,但是積少成多,每月的短信費往往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飛信正是抓住了這一用戶需求的痛點,通過手機與PC互通,短信與消息互轉的功能,贏得了眾多用戶的青睞。再加上中國移動龐大的用戶群,最初幾年,飛信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到2011年年中時,活躍用戶數已超過8000萬,并躋身國內即時通訊軟件市場第三名。
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增長態勢卻沒能繼續保持下去。2009年初,中國正式發放了3G牌照,移動互聯網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各類不收費、講求用戶體驗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層出不窮。
以騰訊公司的產品為例。2011年,騰訊的微信誕生。此后,微信又陸續推出訂閱號、游戲、錢包、購物等應用,不斷拓展產品功能,提升用戶體驗。同時,騰訊的手機QQ也針對移動互聯網的特點不斷更新。比如提供了PC端與手機端QQ消息同步、文件無線互傳功能等。反觀飛信,其擅長的短信服務被微信和手機QQ等產品不斷分流,在產品功能和用戶體驗上,飛信的轉變也相對緩慢。比如,直到2012年,飛信才放開非移動用戶的注冊,而此時,微信用戶已突破一個億。最終,在移動互聯網的沖擊和競爭對手的蠶食之下,飛信逐漸走向了沉寂。
創新機制的問題
那么,面對移動互聯網浪潮,為何騰訊可以快速轉身,開發出適應移動互聯網特點的產品,飛信卻動作遲緩,最終被競爭對手趕超呢?
在這背后,是創新機制的問題。知名電信專家項立剛表示,中國移動等電信運營商,提供的是服務的整合能力。飛信等應用的開發和運營,并不是電信運營商自己做的,而是委托給合作伙伴做的。比如飛信委托的是神州泰岳。電信運營商的身份是一個管理者,而在具體的操作層面,比如運營管理的控制,它自己是沒辦法把握的。
“比如,中國移動的人對于飛信有新的想法,需要告訴神州泰岳如何去做,這就需要溝通的時間了。如果要增加新的東西,可能還需要重新招標、采購。而對于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來說,則是發現問題,迅速修改。效率高太多了。”項立剛說。
另外,互聯網產品的創新,不僅要高效率,往往還需要不斷的試錯。而且,一個互聯網產品在剛開始做的時候,可能商業模式并不是十分清晰。
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曾指出,互聯網里所有的商業模式,特別是面向消費者的,都是建立在海量用戶基礎之上的。“其實所有商業模式不是規劃出來的,是探索出來的。但是沒有足夠用戶群的時候,你去想商業模式,是很難想出來的。”
縱觀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幾大門戶網站,騰訊的QQ,360的安全衛士和免費殺毒軟件,走過的都是類似的道路。微信也是在積累了海量用戶之后,才開始逐步探索商業模式。
但這樣的創新機制,對于中國移動這樣的央企而言卻很難實現。“電信運營商做一個業務,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多長時間能回本?多長時間能賺錢?賺多少?能不能完成任務?不可能采取互聯網公司那樣的操作模式。因為一旦失敗,沒人敢承擔這個責任。”項立剛說。
關鍵在于是否擅長
不過,雖然飛信被微信趕超,中國移動的創新機制,與互聯網產品的創新規律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但在項立剛看來,并不能因此否定中國移動創新的能力。
項立剛指出,如果按照不同的方向和層級,對創新進行劃分的話,那么中國移動只是不擅長某些方向和層級的創新而已。比如,雖然中國移動在一些業務開發上不如互聯網公司,但是在寬帶、移動通信等領域應用最新的技術,及對海量用戶強大的服務支撐能力方面,則是其優勢所在。
電信分析人士馬繼華指出,許多人說微信的用戶體驗做得好,其實更多是用互聯網產品的標準來衡量的。而電信標準顯然要嚴格得多。比如,用電信運營商的網絡打電話,是絕對不能斷的。
原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也指出,網絡連接、移動設備和應用服務,沒有人可以通吃,也完全可以跨界。“現在的問題是,電信運營商除了要做其他服務提供商所做的事情以外,一定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要說對用戶的了解,我們是最了解的,應該找出一個最適合電信運營商的應用,而不是跟著別人后面來找。”
在項立剛看來,電信運營商更適合做基礎型、平臺型的應用。“互聯網+由三部分組成,移動通信網絡、智能感應能力、大數據分析能力。電信運營商具有網絡優勢,應該把智能感應能力和大數據分析能力整合起來。在此基礎上,可以自己開發應用,也可以與其他公司進行合作。”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